危机在2006年初集中爆发。
损失总规模大约是1.5万亿美元,大致是次贷危机总损失的3倍。据了解,目前金融危机第一波冲击造成的损失为1.5万亿元到2万亿元之间,而第二波冲击,他预计强度将会是前者的3倍。
宋鸿兵认为,此次金融海啸也是实现个人财富增长的一个机会,百年不遇的危机也意味着百年不遇的机会,很多超级富豪的崛起都是在大衰退时开始积聚力量的。这名曾供职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经济分析家说,自己研究发现,在美国这个提前消费的国家,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总负债达到了160多万亿元,而它的GDP只有14万亿元。冲击美银行影响未过半宋鸿兵认为,次贷危机首先冲击金融投资和资本市场,而后会向出口加工和就业市场,房地产、汽车与生产资料市场,消费者与日用品市场蔓延,最后是全面产能过剩导致金融资产质量恶化。《货币战争》的作者宋鸿兵在掌声中两度登台,分析认为此番金融危机将在明年9月迎来第二波冲击,其强度会比当前的第一波冲击强烈三倍。宋鸿兵认为,低利率政策制造的信贷扩张泡沫给金融危机制造了一个温床,而危机的核心就是债务内爆,他打了个比方:当一年创造的全部蛋糕总额已经不够负一年的债务利息时,这个体系就会崩溃,他认为,次贷危机只是把大泡沫最终刺破的一根针,如果没有次贷危机,这根针也可能是车贷或信用卡。
宋鸿兵说,此外,美国的储蓄率从1984年的10.08%,到2007年已经降到了-1.7%,创了1933年大萧条以来的新低。我们的初步结论是,在以垃圾券为基础资产的新一轮危机中,发生时间是2009年3~10月,其中高峰可能出现在9、10月。经济衰退的时候,也是所有物资价格暴跌的时候。
此举定会挽救大批企业,稳定就业,还可直接拉动消费。所以从4万亿蛋糕上切一块放到这里绝对是英明之举。在一般情况下,除非国家在货币发行、管理方面发生了大问题,造成混乱,然后又波及经济,可以称之为由金融混乱导致了经济混乱。因为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很大,建设周期长,在拉动就业和促进消费方面远不是理想举措,弄不好,如果配置不当,形象工程、面子工程、重复建设还会乘虚而入,将来还得再次调整,造成更大浪费。
这既稳定和扩大了就业,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。至于我在上面所说的那些,可能暂时还没有进入决策者的视野,看来管理社会,以人为本,我们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在整个商品社会中,由于分工的存在,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,与整个社会其他的行业或企业都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用货币体现出的利润,其实质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富的增长。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,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己消费,自己也不可能消费那么多。这次经济危机,对中国来讲,是一个挑战,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。
在自给自足条件下,生产者为什么去进行再生产呢?是因为他知道,他要是不去进行再生产,他未来将会遭受物质匮乏之痛。国家在这个时候介入,进行战略物资储备,既可以挽救大企业免于破产,也可以稳定市场价格,恢复市场信心。然后进行生产,把原材料等实物进行分解、组合,生产出新的有用物。既然政府有决心出巨资想制止经济下滑,那么就应该研究用什么办法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,而不是形成包袱。
像企业离退休职工,他们的工资与机关单位同等情况职工工资就存在巨大差别,教师与公务员的工资差别也应着手解决,城市低保水平是否也应提高,等等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另外的思考。
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大凡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有密切关系的物资,国家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储备,这并不是仅仅为了战备,更重要的是,政府要参与市场价格的调节,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。其实这就是认识的一个错误,是理论的糊涂。
如果要把生产继续下去,就再把货币转换成原材料,开始下一个生产周期。现在石油、煤炭、钢铁、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暴跌,许多大企业面临倒闭,如果政府不出援手,它们的前景堪忧。自给自足经济不需要货币,生产出什么就直接消费什么。商品经济越发达,分工越细,企业间的联系就越紧密,参与者也就越多。这次经济危机是从美国房地产开始的,怎能还说不要波及到实体经济?这是一次典型的经济周期表现:从房地产开始,然后反映在银行,接着又传染到全球经济。另外还可以使社会更趋向于公平发展,减少因经济利益矛盾而发生的不和谐。
但事后冷静下来去思考,可以想到,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救灾进行得更完美,这就是要进行备灾。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本质的时候,周期性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。
二解救经济周期的办法就是政府干预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一个企业资金出了问题,特别是那些巨型企业出了问题,就会立即传导到银行。
是投向固定资产方面即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(包括生产资料生产),还是投向消费资料生产方面,或者直接就给百姓发钱,像台湾那样,哪种做法更好、更有效呢?前者是我们或世界从前普遍认可的实践,后两方面却少有人提到。但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,就是政府投资,应该投向哪一个方面。
满足国外人的需求,也就不分什么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了,笼统地称之为出口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还不能摆脱大的周期性的困扰,经济学干什么去了,值得人们深思。为了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,中国政府公布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。其实都是消费,是生产资料消费和生活资料的消费。
这样将来某处一旦发生灾害,当地政府或就近区域就可以完全实施快捷、有效的自救或救助了,最多动用一点军队和武警就可以了,就用不着进行全国人民总动员了,也免去世界人民的大支援了。概言之,不管什么内需还是外需,总之,就是一个需求。
经济学教科书把拉动经济增长归结为:投资、消费、出口三个方面。另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如何避免周期性,这其实是对当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。
3、国家应该借此机会对从前的历史欠账,做一个总体了断。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红包发到了真正需要人的手中,这些人是社会最普通的底层群众,发了红包立刻就会产生购买力,形成内需。
我怀疑,放在后边,很可能就会成为幌子,说说而已。中国自救,也同时也是在拯救他人,世界经济进入一体化了,谁也难置身事外,所以中国政府的做法是对的。再然后把新的物卖掉,让渡出实物,重新获得货币。中央出资4万亿,据说各省计划项目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亿。
这是由市场经济的运行机理决定的。既然经济周期都是由消费不足引起的,那么由政府注资,维持或扩大就业,促进消费的做法肯定是正确的。
但我觉得一般的周期使用危机、衰退等词有些严重,像一九二九年那样的真正的危机毕竟是少数,所以我还是同意用经济周期或经济波来表述可能更好些。还有,有多少地方拖欠教师的工资没有进行补偿,有多少企业改制中下岗职工的偏底待遇问题没有得到解决,是否也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做一个了断。
给企业直接注资,对银行最有效,而政府储备,对原材料企业最合适。生产者的利润就是他买回来的东西,经过他分解、组合等过程,重新生产出一种新的有用物,这种新的有用物,被别人需求、消费,别人付给他的价值要大于他用于生产该新的有用物的全部价值,就是利润。